只要嘗試挑戰新事物,就有更多機會發現自己未知的能力和興趣所在。
要努力追蹤治療,但不要以為回到零確診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。但也要平靜地接受每天零確診將不存在的事實。
這樣看,台灣去年的成功,是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完成的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去年可以整年堅壁清野,封閉國境。去年疫情初起,全世界都大亂,疫苗的開發也杳無音訊之際,台灣以堅壁清野的策略,封閉國境,上下一心落實戴口罩、勤洗手、追蹤、隔離,締造了防疫的全球奇蹟。政府要確保這件事,人民也該督促政府做到這件事。強森說得好:「我們朝與病毒共處的目標又更進了一步」。
增加幾例就寫幾例,不必加那麼多形容詞。所以,今天既然染疫人數多起來,要小心,但不必驚慌。華府智庫「德國馬歇爾基金會」(GMF)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(Bonnie Glaser)近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表示,戰略清晰恐激起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,而非達到嚇阻效果。
」 前白宮國安會中國、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何瑞恩(Ryan Hass)呼應表示,沒有任何跡象顯示,北京懷疑美國介入台海爭端的可能性。但隨著台灣從「麻煩製造者」變成「世界上一股良善力量」,嚇阻台灣宣布獨立不再是美方主要擔憂。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(Kurt Campbell)本月初出席線上活動時也直指,戰略清晰將產生一些非常不利後果。但在美方會如何回應特定情況上,則仍保有「戰術模糊」。
薛瑞福告訴《中央社》記者,他認為最有效的架構是「戰略清晰」搭配「戰術模糊」。美國應清楚宣示,北京若武力犯台,將出兵捍衛台灣,藉此降低中國因為「失算」觸發台海戰爭的機率。
葛來儀指出,若美國對台灣提出堅定防衛保證,北京可能將此視為對其合法性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地位的威脅。他說,若把事情說清楚會增加軍事衝突可能,對有關方面來說都是災難。簡單來說,戰略模糊的目的,是嚇阻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,同時讓美國保有彈性空間,在台海真的發生爭端時,能依據當時情況決定如何回應。楊甦棣說,中國威嚇行為讓他感到厭煩,但他大多認為那只是中共高層平息內部批評的方式。
參議院軍委會空陸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柯頓(Tom Cotton)認為,台灣內部反中情緒升高,中國併吞台灣的機會之窗正在縮小,緊張情勢非常可能導致軍事衝突。一來是讓中共摸不透美國可能作為,因此不敢輕易武力犯台。在這背景下,美國智庫「外交關係協會」(CFR)會長哈斯(Richard Haass)與研究員塞克斯(David Sacks),去(2020)年9月開出第一槍,撰文呼籲華府摒棄戰略模糊政策,改採「戰略清晰」(strategic clarity)立場。但戰略清晰究竟是益台還是害台?不少華府人士認為是後者。
加上近年美國對中共全面覺醒,中國也加大對台軍事恫嚇,華府認知到最可能破壞台海現狀的就是北京,如何嚇阻中共犯台是當務之急。曾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(George W. Bush)時代,擔任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的包士可(Joseph Bosco),近日投書進一步呼籲,為有效嚇阻中共,美方不只應清楚宣示會捍衛台灣,也應表明若中國出兵攻擊,會立即給予台灣外交承認。
在「戰略清晰」部分,美國應表明台灣持續生存及以當前或更好型態的存在,符合美國戰略利益。尤其是在明(2022)年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前,屆時習近平預計展開第3任期。
美國若清楚宣示會協防台灣,北京不悅程度可想而知。在這情況下,美方宣示出兵干預打算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,反而可能為美台帶來新挑戰。他最終還是認為,若中國在未受挑釁下對台發動攻擊,美國將加入戰局。他向中央社記者說,若情資顯示敵國相信美方會介入,即使對外訊息模糊,嚇阻力也是強的,「我們並不需要在宣示性政策上有清晰度。若美方清楚宣示會協防台灣,北京會有所節制。究竟何者最能有效恫嚇中國,維護台灣安全,不讓台灣海峽掀起大風浪,兩方專家各執己見。
與其在說與不說之間糾結,或許更重要的是「說什麼」和「怎麼說」。此主張一出,在華府政壇掀起不少討論。
文:徐薇婷(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員) 美國該走向戰略清晰,還是維持戰略模糊?這是近來讓華府人士爭論不休的難題。部分議員加入呼籲美方走向戰略清晰行列,也在國會施壓官員表態。
前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、現任華府智庫「2049計畫研究所」(Project 2049 Institute )主席薛瑞福(Randall Schriver)提出折衷方案。由於台灣挑釁機率相當低,他奉勸中國在將情勢升高到可能讓「冷戰熱化」前,好好思考。
但若維持40多年前的戰略模糊版本,也勢必無法回應當前局勢。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(Stephen Young)則以「東西沒壞,幹嘛要修」(If it aint broke, why fix it?)來回應呼籲美方摒棄戰略模糊的聲音。面對美中台如此複雜微妙的三角關係,非黑即白或許非最妥適作法,而是要找到最能因應當前情勢的「灰色調」。二來是避免讓台灣覺得有美國老大哥撐腰,貿然宣布獨立
而繼2020年首次有多款司康中秋節禮盒問世,全家便利商店在2021年4月推出的烘焙新品中也有司康,為國內首次有司康現身超商,可見這英國烘焙名品在台灣多年,從英式下午茶套組的要角之一,卻在近年越來越常見,甚至躍身主角。不同於用打發製成的鮮奶油,沾抹司康的奶油醬由牛奶經蒸汽或隔水加熱,或用烤箱低溫加熱12個小時之久,靜置後,將最上層浮出的乳脂來製成,如同「clotted」意指一坨、凝塊之意。
美式司康通常更大更扁,且使用較多奶油與糖,也常會包果乾、巧克力豆,因此比英式司康更常搭配奶油抹醬與果醬。蘇格蘭馬鈴薯司康,經常拿來當早餐: 來到曾受英國殖民的紐西蘭,同樣也看得見鹹口味的起司司康,甚至經常搭配培根、洋蔥添加味道。
因為製成時使用更多鮮奶油,因此通常不另外搭配果醬與奶油。紐西蘭常見的起司司康,也常添加洋蔥、培根等不同鹹料: 台灣司康大盛開,專賣店與複雜口味通通來 台灣司康口味之多,擺在專賣店櫥窗後頗壯觀: Photo Credit: 羅璿 台灣的司康不似英國發源地搭配沾醬,而是自帶口味、包餡豐富,這也與國人吃麵包習慣包餡有關。
除此之外,澳洲也有台灣較少見的南瓜司康與炸司康(puftaloons)。台灣人不管吃厚片,還是吐司,奶酥與巧克力不同抹醬早已塗好。沾司康的奶油醬(clotted cream,又稱凝脂奶油、德文郡奶油)是一種濃郁的鮮奶油,脂肪含量55%以上。美式司康經常是獨立食用就很帶味: 司康除了到美國變大之外,到了歐洲也從甜到鹹,一路展開。
只不過,雖然中文同樣都叫「鮮奶油」,司康所用的鮮奶油與星冰樂上的捲捲白雲、蛋糕外層的純白棉衣(比較像是whipping cream)不大一樣。文:羅璿 鬆圓的司康(Scone),源自16世紀的蘇格蘭,如今成為旅英必嚐的午茶小點。
再來,其實司康到了台灣口感也已經過改良。雖然國外司康也有不同種,但不管是在英國,還是歐美,司康鮮少有自己的專賣店,通常都是在麵包店、咖啡廳或是英式下午茶不起眼的安全牌。
台灣司康不僅坐擁自己的專賣店,更以數十種口味現身,從可可、芋頭、酒到茶等多種組合,一碟碟司康排坐在櫥窗中之壯麗,可說是台灣另一種奇景。而且,在美國吃的司康幾乎都是直接從冰箱帶著走吃,而台灣消費者喜歡烤過後熱著吃。
评论留言